在国家“双碳”目标与能源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智慧供热系统与燃煤热电联产的协同优化已成为供热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传统供热模式正逐步向高效、低碳、智能化的新型能源体系演进。
政策引领:智慧供热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密集出台政策,明确将智慧供热作为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碳减排的核心抓手。2023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要全面提升供热系统能效,保障热力安全稳定供应;2025年《面向双碳目标的新型智慧供热发展蓝皮书》进一步定义了“新型智慧供热”概念,强调以“源—网—荷—储”全域协同为核心,实现精准供热与按需供热。
政策推动下,全国多地已启动智慧供热试点。例如,黑龙江省计划到2025年实现智慧供热一级网示范应用覆盖面积3亿平方米,并完成4000公里以上老旧管网改造;北京市通过三年改造,将7250万平方米供热区域纳入智慧管理系统,朝京汇热力站供热量精准匹配需求,节热量达5%。
技术突破:数字化赋能供热全链条
智慧供热系统的核心技术体系已日趋成熟,涵盖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AI算法等多个领域:
智能感知与调控
通过部署温度/压力传感器、室温采集器及电动阀门,实现“源—网—站—户”全链条数据实时采集与动态调控。例如,济南热力集团利用AI算法动态调整供热量,单位面积能耗下降8.6%;北京西城区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将二次管网平衡度提升至98%以上。
精准预测与优化
基于大数据的负荷预测模型可提前24小时预判供热需求,优化热源分配。同方股份在太原热力项目中,通过热源仿真建模与精准负荷预测算法,使系统热单耗降低7.5%,年节约标煤1.4万吨。
多能互补与储热技术
燃煤热电联产与新能源供热技术深度融合,例如青海海西州大柴旦项目采用绿电消纳+空气源热泵+储热水罐模式,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热,年减少碳排放1.2万吨;华电克拉玛依项目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平台,供热系统能效提升15%,碳排放减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