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机模型的核心设置
永磁电机的运行基础在于磁场的相互作用。在永磁电机内部,转子产生的磁场与定子电流形成的磁场会保持同步转动,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净转矩,这一转矩正是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核心动力。由于励磁具有同步特性,永磁电机的瞬时转矩受转子角位置影响显著,而转子角位置又与定子电流保持同步。
与之不同的是异步电机(又称感应电机),其定子绕组感应出的转子磁场,取决于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速度滞后情况,这是两类电机在磁场特性上的本质区别。
线圈励磁的形式可表示为: ,其中 代表峰值电流, 是与极数相关的比例因子, 为转子角, 则是相位角。以三相激励为例,其表达式分别为:, , 。
为确保定子与转子磁极间的吸引力和斥力能形成单向转矩,比例系数需满足特定条件:当转子移动一个磁体的角度跨度(磁体极性交替排列)时,定子线圈的磁场会反向。该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这里 是转子极数,分母对应单个转子磁极的角跨度。
二、磁场分布的研究与优化
磁场分布 是电机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步旋转电机,研究感应电压时,气隙磁通(即转子与定子间交换的磁通)的空间分布是关键参数。只有当径向磁通沿转子外围呈正弦分布时,定子相电压才会呈现正弦特性,这种空间波形也被称为气隙磁动势(MMF)波。若磁动势波非正弦,感应电压中就会出现高次谐波。
在模型研究中,通过评估连续性边界上磁通密度的径向分量,可得到气隙磁动势波。随着转子旋转,能清晰观察到磁动势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仅从直观观察就能发现,感应电压难以达到理想的正弦波状态。后续系列文章将详细介绍气隙磁动量的时空傅立叶变换获取方法,以及其与串联磁通、电压谐波失真的关联。
三、机械转矩的优化策略
针对永磁电机特定的槽 / 极组合,定子绕组的激励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某永磁电机模型示意图(本文首图)展示的模式,即可驱动 12 槽 10 极永磁电机运行。
要让转子获得最大转矩,需调整定子线圈的励磁状态或初始转子位置。具体做法是:给转子设定初始角位移,让转子角度 在单个转子磁铁的角跨度内变化,同时计算平均转矩,选择与最大平均转矩对应的初始角位移作为转子初始位置。通过这种方式,能更直观地呈现定子与转子相对位置如何产生最大转矩。
在实际运行中,可观察到两个转矩最大值:
电动模式下的正最大值,此时电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发电模式下的负最大值,此时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