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水轮机工作原理与水流作用方式分类(最核心的分类方式,决定了机组的适用场景如水位落差、流量大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
原理:高速水流通过喷嘴喷射到转轮的水斗上,依靠水流的动能冲击转轮旋转(水流方向与转轮旋转平面垂直)。
适用场景:高水头(水位落差大,通常 > 200 米)、小流量的山区河流,如我国西南峡谷地区。
据有关资料,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雅下工程)就是采用冲击式水轮机组,将批量应用由东方电气、中信重工、国机重装联合研制的500兆瓦冲击式机组,是当前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冲击式水轮机机型。
这种机组还可以细分:
水斗式(最常见):转轮周圈均匀分布“水斗”(类似勺子),单喷嘴或多喷嘴(提高出力),结构简单、效率稳定。
斜击式:水流斜向冲击转轮叶片,水头适用范围较水斗式低(50-200 米),但适应流量稍大。
双击式:水流先后两次冲击转轮(第一次外圆、第二次内圈),适用于低水头(<60 米)小电站,效率较低。
冲击式机组的水轮机与发电机通常采用立式或卧式连接,转轮不浸泡在水中,启动快,无需尾水管。
2.反击式水轮发电机组
原理:水流进入转轮后,同时利用水流的动能和压能(通过叶片形状改变水流速度和方向,产生反作用力推动转轮旋转),转轮完全浸泡在水中。
适用场景:覆盖中低水头到中高水头,应用最广泛,占水电站机组的80% 以上。
同样,这种机组还可以细分:
混流式
特点:水流从蜗壳(类似蜗牛壳的引水室)流入,径向进入转轮,轴向流出,结构紧凑、效率高(可达95%以上)。
适用水头:50-700 米(中高水头),大、中、小型电站均适用(如三峡水电站主要采用混流式机组)。
轴流式
特点:水流沿轴向进入和流出转轮,转轮叶片呈桨状,分为“定桨式”(叶片角度固定,适用于负荷稳定场景)和 “转桨式”(叶片角度可调节,适应流量波动,效率更高)。
适用水头:<50 米(低水头),大流量(如平原河流、河口电站)。
贯流式
特点:水流沿直线(轴向)穿过机组,无蜗壳,结构更紧凑,水头损失小,分为“灯泡贯流式”(发电机密封在 “灯泡体” 内,嵌入水流通道,最常见)、“轴伸贯流式” 等。
适用水头:<20 米(超低水头),潮汐电站、低坝径流式电站常用(如珠江口的潮汐电站)。
斜流式:
特点:水流斜向进入转轮(介于混流式和轴流式之间),叶片可调节,适应水头范围广(40-200 米),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应用较少。
综上,水电机组的分类核心是水轮机类型,其中反击式(尤其是混流式、轴流式、贯流式)因适应范围广成为主流,冲击式则专注高水头场景。
其他分类就比较简单了:
按机组安装方式分为立式和卧式。
立式机组:水轮机和发电机垂直布置(主轴竖直),重心高但占地面积小,适用于中高水头、大容量机组(如混流式、轴流式),三峡、葛洲坝等大型电站均采用。
卧式机组:主轴水平布置,重心低、安装维护方便,适用于小容量、低水头机组(如小型冲击式、贯流式机组)。
按容量(功率)分为小型、中型、大型
小型机组:单机容量 < 10MW,用于农村小水电、地方电网。
中型机组:10MW≤单机容量 < 100MW,适用于区域电网调节。
大型机组:单机容量≥100MW,用于骨干电站(如三峡机组单机容量 700MW,溪洛渡 850MW),承担基荷或调峰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