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风光基地  碳排放  碳中和,  2022  2025  碳中和  双碳  碳达峰  冬奥会  北京冬奥会 

山东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全解读

   2025-07-27 120
核心提示:山东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全解读:目标、内容、条件一网打尽
总体要求:明确方向与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绿色能源供给、强化能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智能管控系统为载体,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零碳"建设路径,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基本原则:高点站位、有序推进:坚持“高标准、少而精”,分期分批推进,逐步达到国家级标准

分类建设、示范引领:选取基础好的园区分类打造特色零碳模式,总结可复制经验,综合施策:结合园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统筹规划,推动技术、政策·因地制宜商业模式创新。

目标步骤

·到2027年: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园区技术路径、配套制度基本健全,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到2030年:建成一批省级零碳园区,技术装备、政策制度等更加完善,为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发挥关键作用。


零碳园区要做这10件事建设内容: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净零”潜力的园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1.大力实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替代。

强化与周边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发电资源的对接,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发展绿电规模化应用,推广分布式自发自用、虚拟电厂等模式。

2.持续提高绿色能源利用水平。

利用闲置资源发展核能供热、地热、生物质能等,建立“电、热、冷、汽、氢”多能互补系统;探索“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鼓励波浪能、潮流能等清洁能源多元化发展。

3.积极构建绿电输配网络。

建设高比例消纳绿电的新型增量配网、智能微网,优化配电网结构;推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建尽建”,试点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工程。

4.加强需求侧资源调控能力。

发挥园区负荷稳定优势,以尖峰电价等引导用电调整;强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5.积极有序推进储能项目建设。

探索储电、相变储热等新型储能,发展锂电池、液流电池、氢能等先进技术,建设多元储能电站和储热储冷装置。

6.培育绿色低碳高端产业。

氢氨新材料等产业,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推动工业布局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余热、废渣等资源化利用。

7.持续推动园区建筑低碳降碳。

新建民用建筑按超低能耗标准设计,工业建筑达二星级以上绿色标准;既有建筑通过节能改造提升能效,推广“光储直柔”建筑和屋顶光伏。

8.提高园区绿色交通物流水平。

完善充电桩、加氢站等设施,推进铁水联运、公铁联运等;鼓励电动货车、绿色船舶等绿色运输方式,提高封闭式皮带廊道使用比例。

9.强化园区碳汇和碳综合利用能力。

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发展林业碳汇,通过绿化景观、湿地恢复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10.构建园区绿色智能管理系统。

融合大数据、A1、5G技术,建立能源智能管理平台,完善碳排放计量、监测、核算体系,实现能源灵活调度。

建设程序:从申报到动态调整

1.园区申报:具备条件的园区编制建设方案,明确措施、项目和进度,

2.市级推荐:各市审核后,向省发展改革委推荐符合条件的园区。

3. 确定名单: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审核,确定省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

4.评估验收:完成建设任务的园区由各市组织自评后申请验收,通过后成为省级零碳园

5.动态调整:对工作推进不力、违规使用资金、破坏生态等园区,将约谈限期整改,严重者退出零碳建设名单。

四、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附件2)

并非所有园区都能参与零碳园区建设,需满足以下核心条件

1.主体资格: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原则上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或近年由国务院、省政府及国家部委批复的新兴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

2.建设范围:可为园区整体,也可为“园中园”(需有明确四至边界,由所在园区负责建设和管理)

3.基础能力: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

4.合规要求:近3年(2022年6月1日之后)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

组织保障:多维度护航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统筹协调,组建专家库提供技术指导:各市协同推进,鼓励科研机构与园区合作。

·强化资金支持:优先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引导金融机构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基金、共同投资、工程总承包等方式

·推进改革创新:探索“配电网+区块链”模式实现绿电溯源,支持园区参与电力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以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

加强要素保障:重点项目优先纳入省级重点项目,企业可优先使用省级收储的能耗指标;引入专业机构提供碳排放核算等服务。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好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全国生态日等活动,广泛宣传零碳园区建设经验成效,推广降碳路径和零碳制造产品,推动各市交流经验、互学互鉴、协同发展,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碳中和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碳中和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