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制度具有底层逻辑
零碳园区创新具有扎实基础
关于零碳工业园区制度,国内外目前尚无统一通用的界定。笔者认为,零碳工业园区制度一般是指通过一系列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变革和应用,实现园区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在一定时空内完成从绿色低碳发展到绿色零碳发展的转型。
我国零碳园区创新有15年低碳园区建设的良好实践经验,特别是有着近5年地方基层创新实践的基础。工业园区的低碳发展始于“十一五”时期。例如,2009 年,原环境保护部下发《关于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中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通知》,决定自 2010 年起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内容 。“十二五”期间,低碳园区相关制度安排逐步细化,走深走实。
例如,2013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推进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建设;2014 年,《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提出到 2020 年建成 150 家左右低碳示范园区。“十三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 年)》,再次强调了工业园区低碳化转型,并要求部分园区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十四五”期间,《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先后发布,对园区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引。
202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其总体目标就是,“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该《方案》要求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促进园区内企业采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产模式。到2025 年,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
截至目前,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各自碳达峰实施方案中都不同程度地规划了近零碳园区/零碳园区、企业等,部分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超级能效”和“零碳”工厂。全国各地因地制宜,陆续出台了各具特色的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等零碳发展制度安排。例如,山东省出台了《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示范创建实施方案》; 安徽发布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方案(试行)》等6省出台政策。地方的基层创新和实践为国家实施零碳园区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预见,零碳发展理念将成为2025年的新风潮。